近日,在常熟市常福街道游文社区,两场别开生面的治理实践为社区注入文化传承与绿色治理的新动能。
“这块旧窗帘布剪一剪,绣上花边就能做杯垫。”在苏州市非遗传承人张金华的课堂上,居民们正将淘汰的衣物边角料变成精致的花边杯垫。游文社区依托辖区居民张金华老师的技艺,组建“游韵花边社”,创新“垃圾分类积分换课程”机制。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知识学习、完成旧物改造行动后,可凭积分兑换花边制作课程。
在花边社的工作坊里,废弃牛仔裤的裤脚被裁成花边基底,破损的丝巾边角料经钩织变成桌布装饰。张老师每周固定授课,带领居民用废料创作杯垫、挂件等手工艺品,后续会将成品通过社区义卖变现。义卖所得全额纳入社区治理基金,专项用于垃圾分类智能设备升级与宣传。这种“非遗技艺+环保实践”的模式,让居民在穿针引线中理解“变废为宝”的深意。
除此之外,游文社区通过日常暖“新”服务吸纳15名外卖骑手、快递员,组建“新”力量反哺志愿服务队,创新推行“三随”工作法:治理盲区随手拍、宣传资料随件派、散落垃圾随手捡,成了社区“流动网格员”。
社区负责人介绍,他们为每名队员配备了印有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贴纸。快递员、外卖员在辖区内配送包裹、外卖时顺手将宣传贴纸贴在快递箱、外卖包装上;等单之余,他们发现散落垃圾随手清理;遇到乱堆乱放等治理盲区,他们拍照上传至社区“微治理”群,社区工作人员接单后随即响应,并在24小时内处理,形成闭环。
作为激励,社区建立“服务积分—权益兑换”机制,积分可兑换爱心商家产品代金券、生活用品等,让新就业群体的“移动优势”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据统计,服务队成立半年来,累计上报卫生死角问题87件,协助发放分类宣传册1200余份,辖区主干道散落垃圾量下降40%。(记者 璩介力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