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雨润,艾草飘香。近日,苏州高新区枫桥街道龙池社区四季厨房活动室内洋溢着欢声笑语,20余位身着胭脂色围裙的“山里阿姨”志愿者正手把手教居民制作传统青团。揉面、裹馅、塑形,一颗颗碧玉般的青团在灵巧的双手中成型,将春日的生机与邻里的温情揉进这传承千年的清明味道。
“咱们做青团要‘三心’——选艾要细心、揉面要耐心、包馅要用心?!被疃⑵鹑酥馨⒁瘫呤痉侗呓步狻W魑着尤搿吧嚼锇⒁獭蓖哦拥某稍?,她特意从生态园采来带着晨露的野生艾草。案板上,糯米粉与青汁交融成翠绿的面团,空气里弥漫着艾草特有的清香?!肮ピ诖謇?,清明前家家户户都要做青团,现在住进楼房,这份手艺可不能丢”。周阿姨的话道出了活动初衷。
蒸笼渐次升腾的热气中,阿姨们的工作转入细致环节。包馅时虎口匀速收拢的巧劲,收口时拇指轻旋的柔劲,每个动作都凝结着数十年的生活智慧。300余个青团在竹屉上列队,有的浑圆如碧玉,有的精巧似元宝,形态各异却同样饱含心意“周老爷子牙口弱,给他备的豆沙馅要多蒸一刻钟”……分装时的轻声叮嘱,映照着这支志愿者队伍十四年如一日的细致关怀。
“青团是清明的符号,更是社区文化的载体。”龙池社区负责人感慨道,这支由平均年龄68岁的农转居老人组成的队伍,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传统民俗的温度。
暮色渐浓时,最后一笼青团恰好出锅。阿姨们围坐分食着劳动成果,闲话间又规划起端午的粽子配料。蒸腾的热气模糊了她们鬓角的白发,那娴熟揉捏青团的身影,与旧日山村灶台前的模样渐渐重叠——有些技艺穿越时光而来,在钢筋水泥的社区里生长出新的根系。(记者 刘晓平 顾玲 通讯员 顾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