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,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

文明网搜索

让殡葬回归“慎终追远”的本真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    来源:苏州日报
选择文字大小  

  清晨,吴中区木渎镇,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,顺着树葬区的指示牌,沈女士找到了那棵熟悉的?;ㄊ鳌U饫锸撬改傅陌裁叽?,四周草青树绿、花团环绕?!案改噶僦涨霸偃V鑫颐侨ナ篮蟛蛔龇赝?、不立碑,要与大地、树木为伴。”沈女士说,父母的骨灰与泥土融为一体,看到?;ㄊ饔殖じ吡恕⒖?,仿佛父母的生命得到了延续。

  绿色生态节地葬深入人心,是苏州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的生动缩影。近年来,苏州坚持在深化乡风文明建设中推进移风易俗深入人心,以文明浸润乡土,以文化滋养乡情,积极倡导文明节俭治丧、节地生态安葬、绿色低碳祭扫的殡葬新风尚,努力写好移风易俗工作的苏州答卷。

  倡导节俭治丧,以文明重塑乡风

  漫步张家港杨舍镇农联村,步步是风景、处处见文明,其中村级公益性殡仪服务中心“孝恩堂”格外引人注目。

  随着张家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,农联村绝大多数村民都住进了动迁安置楼房。但他们的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,在小区单元楼内外搭建白事办事场所的情况经常出现。

  为此,农联村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3533平方米的“孝恩堂”,配有大厅、厨房、餐厅等,为村民提供“一站式”文明殡仪服务。同时,农联村成立了文明殡葬理事会,并制定了文明办丧管理制度,与村民家庭评比、年底福利等挂钩。对主动到“孝恩堂”办丧、并遵守场所规定的村民家庭,村委会发放一万元以上吊唁慰问金。2017年以来,“孝恩堂”为农联村村民及周边居民提供一条龙殡葬服务595场,有效解决了搭棚扰民、噪声污染等问题。

  推动丧事简办新办,引导群众除陋习树新风,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。比如吴江区黎里镇城司村在动迁安置小区“汾湖人家”附近设立公益灵堂,解决动迁居民办白事“场地难”问题。灵堂场地宽敞、设施齐全,不仅配备了必要的祭奠用品存放处、休息座椅,还兼顾了仪式举办的私密性与便利性。村民可免费使用场地,仅需支付少量水费以及管理费,大幅降低了居民办白事的经济负担。

  提升市民文明素养,共建共享“苏式文明”。今年4月,苏州市文明办发布了?《爱苏州文明倡议十条》,在第八条中提出“勤俭拒浪费,移风又易俗”,用朗朗上口、生动朴实的语言引导市民群众丧事简办,节约资源。

  节地生态安葬,用环保寄托哀思

  今年3月26日上午,在低沉的汽笛声中,海葬船缓缓驶离上海吴淞客运码头。清风徐徐、海浪翻滚,由苏州市民政局主办的第9次骨灰海葬共祭活动在这里举行。

  “祭奠逝者重在心而不拘于形,只要心中有爱,思念就永存?!惫舜蟛嫠呒钦撸抢此捅鹈妹煤兔梅虻?,夫妻俩没有子女,选择海葬是家族成员一起讨论后决定的。

  “2012年首次举办骨灰海葬共祭活动以来,参与的家庭逐年增多,先后有483名逝者长眠大海,累计向逝者家属发放补贴近100万元?!笔忻裾窒喙馗涸鹑私樯堋?月20日,市民政局将组织开展第10次骨灰海葬共祭活动。

  今年清明节前夕,苏州市第29次树葬共祭活动在吴中区木渎镇苏州市绿色殡葬示范基地举行。沙画表演用流动沙砾展现生命轮回,诠释“生如夏花,逝若秋叶”的生命哲学;家属代表将思念写在水溶祭祀纸上,投入水器后字迹随波消散,寓意牵挂融入自然,温暖又环保……极具特色的祭奠活动让参与者深刻感受生命与自然的交融。

  在苍松翠柏间、在芳草绿丛中、在浩渺大海里……苏州持续深化殡葬改革,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,树葬、花坛葬、草坪葬、海葬等逐渐被群众接受和认可。

  近年来,苏州始终把殡葬工作作为重要民生职责来抓,落实惠民殡葬和绿色殡葬补贴制度。2024年5月1日起,新修订的《苏州市区推行绿色殡葬工作实施办法》正式施行。本次修订增加了对坟墓(散坟)迁移将骨灰海葬的,实行绿色殡葬补贴,补贴标准为每例1000元;将海葬免费送葬人数由2人调整为3人,并优化了绿色殡葬补贴给付(海葬除外)流程等,在全社会倡导节地生态葬。

  绿色低碳祭扫,让追思更加“清明”

  今年,3月29日至30日,是清明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,不少市民踏上祭扫路途。据统计,苏州各大墓园两天共接待扫墓客人98.33万余人次,车辆18.35万余台次。

  “缅怀亲人,在于心意而不在于形式?!笔忻裾排克担凹新躺吞?,我们用鲜花替代了传统香烛纸钱。”

  以绿色、环保、文明的方式祭扫,既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,又能树立时代新风。今年清明节前夕,市文明办和市民政局联合发布倡议,希望市民不焚烧纸钱、不燃放鞭炮,提前进行预约、合理规划行程,通过献一束花、系一条丝带、敬一杯清酒等方式寄托哀思、缅怀故人。同时,苏州各地积极做好服务保障、交通疏导和安全管理工作,不仅引导市民群众绿色出行,还在墓园便民服务点免费提供油漆、毛笔、热水、雨伞、红纸袋、急救箱、轮椅等物品和设施,让市民群众在舒心的环境中祭奠先人。

  用好主阵地,传播新风尚。苏州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作用,运用多种载体和形式做好殡葬新观念、文明新礼俗的普及宣讲。比如吴中区甪直镇结合甪直连厢、甪直宣卷等非遗,创作《移风易俗正气扬》等文艺节目,深入22个村和社区开展巡演,在潜移默化中传递文明新风。此外,苏州发挥村规民约或居民公约的引领导向作用,指导各村和社区将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内容纳入其中。

苏州高新区玉山路,公交站台的移风易俗公益海报。

  云上寄哀思,寸心胜千言。苏州在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冬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推出推广“网上祭扫”平台。市民打开“苏周到”App、苏报办App、苏州民政微信公众号登录“苏城数字殡葬”小程序,或者在电脑端打开苏城数字殡葬公共服务平台,均可以进行网上祭扫。

  让生命在绿树鲜花间延续,让哀思随清风海浪远播。苏州将坚持以政策创新引领、文化浸润人心、设施服务保障,推动殡葬回归“慎终追远”的本真,实现“逝有所安”的本心,为“福气之城”书写生命关怀的温暖注脚。(记者 彭化成)

责任编辑:叶 蕴岚
打印】  【关闭】  【收藏】  【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