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上门服务24小时接单app下载,700元三小时不限次数品茶

文明网搜索

文明乡风“养成记”丨太仓市浮桥镇:桥见文明,有“理”有“剧”

发布时间:2024-12-19    来源:文明苏州
选择文字大小  

 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“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”部署要求,充分展现我市乡风文明建设成效,以更寓教于乐、喜闻乐见的方式倡导和培育文明乡风,进一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,“文明苏州”公众号推出了【文明乡风“养成记”】专栏,集中推介各地在思想引领、乡风民风、文化生活等乡风文明建设重点领域的好经验好做法。本期“文明乡风‘养成记’”让我们一起走进太仓市浮桥镇“桥见文明,有‘理’有‘剧’”赋能乡风文明建设。

  在江南水乡,浮桥镇以其独特的生态宜居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,成为了连接历史与现代的桥梁。在这座桥上,不仅流淌着清澈的水流,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活动与文明风尚。近年来,浮桥镇依托“桥见文明,有‘理’有‘剧’”项目,将理论宣讲与文艺演出紧密结合,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  

  在这里不得不介绍一支特别的宣讲队伍——“勇立桥头”理论宣讲队,这支队伍由十几个骨干组成,他们利用业余时间,在桥头巷尾为居民们宣讲党的理论和政策。他们的宣讲方式生动有趣、接地气,深受居民们的喜爱。

  

  浮桥镇内,七家文化书场、二十个文化舞台如繁星点点,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。苏州、无锡、上海评弹剧院以及浮桥本地文艺团队的老师们轮番登台,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场视听盛宴。而在这些演出中,一个特别的环节——“戏前一刻钟”理论宣讲,更是成为了居民们翘首以盼的亮点。宣讲员们利用演出开始前短暂的十五分钟,以精炼的语言、生动的例子,将党的理论、政策、实事等内容娓娓道来,让农民群体在享受文化大餐的同时,也能及时获取新的政策信息。

  

  

  浮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相关负责人表示,文明实践工作的基础就是看群众需要什么,我们就想办法去做些什么,“戏前一刻钟”的先行探索,现已形成常态化的演出机制,书场里、舞台上时不时穿插表演宣讲,这也早已成为老百姓的期待项目。

  为了让理论宣讲更加贴近群众、深入人心,浮桥镇还创新性地推出了“创作人项目”。该项目依托文艺团队进行创作,将理论政策融入到日常文艺创作中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艺作品。围绕二十大精神、移风易俗等主题,建红艺术团、夏日虹花艺术团等十家文艺团队积极响应,创作出了《礼赞二十大》《移风易俗就是好》等优秀作品,并在实践所首次演出,反响热烈。此后,“创作人项目”向外延伸,依托“欢乐文明百村(社区)行”项目,在全镇完成80场演出,场场爆满。又以传统文化快板为演出形式,结合方桥村是打响苏南反“清乡”第一枪旧址的历史背景,创作情景剧《第一枪》。

   

   

 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浮桥镇的文化魅力,更让居民在欣赏节目的同时,深刻理解了党的理论和政策,为浮桥镇的文明建设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
  “有理我来演”项目更是将有“理”有“剧”推向了新的高度。在浮桥镇牌楼社区,该项目充分发挥年轻人和村民的积极性,鼓励大家从群众中来、到群众中去,自发组织小品、三句半等文艺节目,用接地气的语言和习惯性的说话方式,宣传党的理论和政策。

  

  

  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加快农业转型,发展特色农业,编剧导演还会策划增收致富的路径宣讲,例如:结合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——太仓白蒜,宣传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。这些节目不仅让居民在欢笑中接受了文明教育,更激发了大家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热情。社区工作人员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,从组织活动到自己上台演出,与居民们共同演绎了一幕幕生动有趣的情景戏?;疃崾?,经常有小朋友拿着道具学样。

  

  此外,基层理论宣讲员在有“理”有“剧”项目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他们深知老年群体获取信息途径相对薄弱,所以时常深入田间地头、村组农户,收集民生问题、了解群众需求,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宣讲,做好“前哨站”的工作。例如:在拆迁安置小区,因地制宜地开展了针对性政策宣讲,让居民们及时了解最新政策,增强了大家的获得感和幸福感。

  如今,在浮桥镇的文化舞台上,情景戏、传统乐器、快板、三句半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轮番上演。这些节目不仅展现了浮桥镇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,更让文明之花在浮桥镇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。

责任编辑:汪 丽
打印】  【关闭】  【收藏】  【顶部